【蕁麻疹】護士被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困擾3年多 痕癢無比夜不難眠靠安眠藥入睡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0/08/05 15:35

最後更新: 2022/08/18 16:15

分享:

分享:

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,若出現血管性水腫,發生在喉嚨、舌頭或肺部時,或會影響呼吸,危及性命。

俗稱風癩、風疹的「蕁麻疹」是常見的皮膚問題,患者會出現疹塊,並痕癢難耐,大部分會於24小時內消退。不過,有部分患者卻會出現慢性自發性蕁麻疹,若出現血管性水腫,發生在喉嚨、舌頭或肺部時,或會影響呼吸,危及性命。

現年39歲的許小姐,2012年手部開始出現蕁麻疹,當初不以為意,以為只是普通「風癩」。但蕁麻疹隨後數天更有蔓延至腳、頸、額頭、面部,而且十分痕癢。直至有一天早上醒來時,出現血管性水腫,面部十分浮腫,更紅得發橙,而且隔天出現一次,令她十分困擾。而本身任職護士的她,亦擔心因病情影響工作,甚至危及病人安全。

蕁麻疹會許小姐皮膚腫脹,被環狀紅斑包圍,疹塊痕癢及有灼熱感。(被訪者提供)

由於病情愈發嚴重,許小姐求診後,醫生替她注射皮質醇,以減輕面部腫脹問題,但血管性水腫問題仍隔天出現、全身出現蕁麻疹。

抓至流血以痛轉移痛楚

她表示,當時每晚也會抓至流血,以圖用痛楚蓋過痕癢,後來更需要醫生處方安眠藥,才能稍為「安睡」數小時。

在尋找治療方法期間,她每天需服用十多粒抗敏感藥、口服類固醇,醫生直指此藥份已超出正常用量,但病情仍沒有改善。

許小姐曾須服食大量抗敏感藥、口服類固醇,仍無法解決問題,最終轉用新型藥物。(被訪者提供)

直至2015年,新型藥物獲准於香港使用,許小姐於當年12月注射首針後,當晚已見非常明顯改善,痕癢感覺大減,能安穩入睡,翌日醒來時,大部分蕁麻疹已退去,只餘下兩、三粒蕁麻疹,面部再沒出現血管性水腫,進行6次療程可停藥,目前病情穩定。

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表示,蕁麻疹的主要成因包括接觸到蛋、花生或昆蟲等致敏原、壓力或情緒等環境因素、免疫系統和藥物,並可分為急性及慢性,如屬急性蕁麻疹,徵狀會於24小時內消退,消退後可以連印都沒有。至而至於慢性蕁麻疹,徵狀可每天或經常出現,而且持續6星期或以上。

陳醫生稱,慢性蕁麻疹分自發性和誘發性,其中誘發性是有特定誘發因素引發,但自發性蕁麻疹並無任何特定外在誘發因素,多發於20至40歲人士。當體內免疫球蛋白IgE濃度高,黏上肥大細胞後受刺激,細胞會釋放組織胺及炎症因子,可引致風疹塊和痕癢。

許小姐出現的蕁麻疹,曾蔓延至面、頸、手,甚至出現血管性水腫。(被訪者提供)

誘發血管性水腫可致命

嚴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更會出現血管性水腫,在黏膜下層、真皮底層和皮下組織出現突發性紅腫,患者的嘴唇、耳朵和眼睛或出現嚴重腫脹。若血管性水腫發生在喉嚨、舌頭或肺部時,更會影響呼吸,危及性命。

患者可以利用藥物處理及控制蕁麻疹,惟不少患者會嘗試「民間偏方」,希望控制病情,但隨時弄巧反拙。陳醫生舉例,有患者會用白酒加醋或薑汁塗抹身體,除期望可收止痕之效,亦有網上流言指長期塗抹可根治,但這些物質有機會令過敏反應更大,只會令情況更難控制;亦有患者大量使用類固醇藥膏,希望加強藥效。但陳醫生提醒,以上方法只是針對表皮層,並未從源頭解決經常復發的問題。

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表示,嚴重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可誘發血管性水腫,有機會危及性命。(曾有為攝)

蕁麻疹的藥物治療

目前治療蕁麻疹的目標是「完全控制」,使用第二代H1型抗組織胺是治療骨幹,但單一使用卻沒法完全控制病情,惟有42.2%患者使用抗組織胺後1年病情並無改善。在這情況下,根據多項國際指引建議,最多可增加第二代H1型抗組織胺4倍劑量,但研究發現 ,只有3%患者按指引加大劑量。

陳醫生指出,如單一使用抗組織胺無效,需要配合環孢菌素、口服皮質類固醇藥物等藥物,以提升治療效果,但這些傳統藥物的副作用較多,近年有新型藥物「奧馬珠單抗(Omalizumab)」,能完全改善病情,有研究指出新型藥物,能令蕁麻疹活躍程度減少,有66%患者病情達至受控,而且生活質素改善超過七成。

不過,新型藥物有機會出現鼻竇炎、頭痛、上呼吸道感染、關節痛和注射部位不良反應等。因此,陳醫生建議患者諮詢醫生意見,尋求最合適的治療方案。

TOPick推出食物資料庫,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,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,立即查看:bit.ly/2UJP4dx

實時追蹤香港各地區疫情個案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記者:簡淑敏